非遗传承丨潘利平:一刀一石,讲述方寸之间的气象万千


【资料图】

中国篆刻,以秦玺汉印为源头,从3000多年前的悠悠烽烟走来,遥远的人文记忆被一枚印章唤醒,精深的金石学刻进中华文明。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延续了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并发展而来的镌刻艺术,2009年,中国篆刻就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浙江省书法村——桐乡市崇福镇民利村的“翰墨酒香”工作室里,有一位热衷“寄情于印”的篆刻家、书法家,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古法技艺。他便是潘利平,现为浙江省书协会员、青桐印社理事,曾获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篆刻艺术培养培训资助。

潘利平少好书法篆刻,年未冠,游洲泉袁道厚先生门下,初模汉印,得其门径。至不惑之年,嗣从沪渎可斋孙慰祖先生,乃专力先秦古玺,复追模文、何以下,如攘翁、撝叔、龙泓、缶翁诸家。今年年初,潘利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成立民利村“翰墨酒香”工作室,别署执堂、安庐。

古有文人造园,而在翰墨酒香的一方小天地里,时常能看到潘利平摆弄着榆树、铁树、松树、太湖石……从造型到种植,从布局和修剪,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闲暇时,一案一笔,一刀一印,能在工作室里待到深夜,而呈现的则是书架上琳琅满目的篆刻和书法作品。

潘利平擅长小篆、汉印、先秦古玺,治印主张以书入印,注重使刀如笔,章法追求虚实相生。将印石的四个边角均匀地打磨平整,在拷贝纸上摁出印面的轮廓,用毛笔蘸上浓墨,在拷贝纸上书写文本,倒扣在印面加以固定、打湿,吸出多余水分,盖上宣纸,来回磨压印面,水印上石之后,能看到的是章石转动、刻刀飞舞,方寸之间,篆刻作品尽显一刀一笔的神与韵。

文化艺术,贵在传承。基于浙江省书法村创建内涵,借着民利村“崇文尚学、耕读传家”文化名片打造的契机,今年暑假,潘利平还联合民利村村委,为辖区内的少年儿童开展了7个场次的书法公益培训班,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广泛好评。

潘利平表示:“接下来,我将继续以公益培训的方式,把书法篆刻技艺传授给村民,让更多青少年、村民,了解书法和篆刻的魅力。同时,以‘翰墨酒香’工作室为载体,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讲好篆刻和书法的非遗故事,让传统技艺在家乡茁壮成长,代代相传。”(图片由崇福镇提供)

关键词: 广泛好评 用自己的 培训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