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日报:【嘉兴统战100微故事】中关村里的磁性材料专家

图为2015年,沈保根院士接受《嘉兴院士》采访。


(资料图)

沈保根,1952年9月出生于平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磁学和磁性材料专家,长期从事磁性物理与材料、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2011年,59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等。

一次“偶然”结缘物理

沈保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孩子,家境贫苦,父亲在他7岁时过早离世,是母亲一手把他和3个弟妹带大。

沈保根勤奋读书,小学毕业后升入平湖中学。在学校,他是穿得最破、吃得最差、学习最好的学生。

然而,时运不由人,初中刚上两年,学业被迫中断。沈保根背着老师为他准备的初中课本回了家,他一面种地,一面看书。

1973年,唯一一次全国高考,沈保根抓住了计划。但他当时没敢报名校,只报了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然而录取他的却是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

后来才知道,因为成绩突出,是招生老师把他“抢”到中科大物理系。

1977年大学毕业,沈保根被分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科技管理工作。但他想去实验室,多次向几位老师表示做研究的愿望。最后,他获许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可以跟着老师做磁性物理学的实验研究。

1999年,沈保根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2001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他不想离开实验室,当时,红头文件都发了,不得不去。他只有一个要求,不放弃科研。

后来,他还是回到物理所从事研究工作,担任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执著坚守 成就梦想

沈保根说:“做研究工作,不仅需要学术水平作为基础,更要有创新精神。但做研究非常辛苦,没有正确导向,没有献身精神,是进行不下去的。”

图为2016年,沈保根在中科院物理所与嘉兴青少年科学营学生进行交流。

创新和献身精神,是沈保根科研生涯的关键词。

上世纪70年代,他刚毕业就参与了非晶态合金的结构弛豫和晶化动力学研究。

那时,他干脆搬进实验室里,不分白天黑夜,埋头做实验。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完成了平生第一个研究工作,并在国际磁学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论文的成功发表,使他获得了德国洪堡奖学金,得以在国际著名磁学专家麦斯菲尔教授指导下,开展快淬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快淬稀土—铁基永磁材料的反磁化过程,他成功制备出新型高性能铁基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成为国际上最早获得纳米晶复相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者之一。

接着,他又在稀土—过渡族化合物和快淬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中,成功合成出了结构稳定、高居里温度、强单轴各向异性的稀土永磁新材料,深入研究了间隙和替代原子对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结构与磁性的影响,为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

他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肯定,主要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磁学专家的多本磁学专著收录和引用。

对此,沈保根却说:“做事不能为出名,只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行。上学时,我对读书感兴趣。工作后,我对科学研究感兴趣。我们从事的物理学研究,做的基本上都是前瞻性的工作,不是今天研究、明天就能用,往往是对科学问题的认识。我做的事不多,只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点。但我认为,要做,就要做些能被记载下来的东西,不能跟着别人走。”

情系家乡 润泽桑梓

阔别家乡多年,沈保根一直都关心着家乡发展,眷恋着乡音故土。

图为2014年,沈保根在母校平湖中学为师生作报告。

2014年11月,作为平湖中学67届校友,沈保根院士回到母校,作了一场《“磁”在我们身边》的精彩报告。800多名高三学子聆听了这场报告。

他不仅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关于“磁”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更激起了同学们心中强烈的求知欲望。他鼓励同学们:“所有的成功,都是努力的结晶,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高三学子,把握好每一天,通过不懈的努力,向更好的大学迈进。”

2021年,沈保根等嘉兴籍在京乡贤考察团一行回到家乡,参观了实地考察平湖广陈镇山塘村新农村建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展示平湖园、国际进口商品城等,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在接受采访时,他深情地表示,要发挥好宣传嘉兴的作用,搭建好嘉兴籍在京乡贤与家乡的沟通交流桥梁,让更多在京人士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

这是他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更是一份郑重的承诺。

关键词: 永磁材料 中国科学院 研究工作